圖為“四堡知青渡槽”雄姿。
一渠清水環繞著福建省連城縣四堡鎮,將團結水庫的清流,緩緩引入東嶂鰲峰山下數千畝農田。西水東流,得益于四堡境內有咽喉功效的“莆田知青渡槽”的導引。
“莆田知青渡槽”坐落在福建省連城縣四堡鎮雙泉村洋背自然村,始建于年代初。渡槽尾部跨于南北走向的原省道204線。由10多根水泥方柱托起全長近600米的“天橋”槽身,是當時龍巖地區土法施工、跨度較長的農村水利灌溉渡槽,如今成了四堡的一大景觀。
渡槽的源頭來自四堡鎮團結村西側的山谷中,堵截石榴溪水而建。總庫容量405.2萬立方米(有效庫容313萬立方米),建設時屬縣內第二大水庫。水庫集雨面積5.24平方公里,水源系馬屋石榴坑溪水長流入庫,水源充沛,可灌溉農田畝,保灌面積畝。工程耗資246.6萬元,其中國家補助162萬元。完成土石方68.9萬立方米,投工勞力97.8萬工日。
“渡槽”的建設貫通,凝結著當時到四堡上山下鄉的莆田知青的智慧和汗水。
四堡是福建省連城縣北部的重點旱區!連城縣莆田籍退休水利總工程師、縣水利局原局長,當年建設四堡“莆田知青渡槽”的技術員之一鄭育俊回憶,年代末建于田茶大隊東北角的高坑水庫,難以解決四堡公社境內的萬余人口的飲用水問題和農田灌溉“缺水”問題。
年代“文革”前期,啟動了龍巖地區重點水利工程項目——四堡團結水庫建設。土法上馬的水庫建成在望,灌溉渠道從團結村后龍山出口,經霧閣村、雙泉村、洋背自然村后龍山為西線水渠工程。中段從洋背自然村至雙泉洋頭相距近600米,是一片田疇,也是渠道的“咽喉工程”。東西兩線開建渠道,環繞四堡主要農田的水渠初具規模,自古以來存在的旱情有望解決。
當時的關鍵問題,就是要架設橫跨東西、建設貫通水庫渠道的近600米渡槽。年底,工程指揮部抽調了一批年輕力壯的民工承擔架設渡槽任務。民工們既無建設渡槽的技術,又缺實踐經驗,所挖的渡槽支柱墩基坑與墩基座,又遇“軟心地基”,根本不符合設計質量要求。
工程指揮部總指揮林道善同技術人員商量研究后,當即撤換了當地的民工隊伍。改由專業學校畢業的莆田籍水利技術員鄭育俊擔任技術主管,重新組織施工隊伍。從全公社抽調分散在各大隊表現好、能吃苦、聽指揮的28名莆田籍知青,成立“知青施工隊”。鄭育俊負責這支施工隊,一邊突擊培訓施工技術,一邊在施工實踐中操作鍛煉。工程隊對間隔12米的每一個渡槽支柱墩基坑進行修正,重新澆灌40多個水泥支柱墩基座。同時,采用當時較先進的“鋼絲網砂漿預制U形水泥槽”技術,就地制作鋼絲網和U形水泥槽模板,每節長12米,槽身寬1米、高1.2米,每節槽身重量達多公斤。如何把這40多節水泥槽身安裝到24米高的渡槽支柱上?當時沒有起吊機械設備,其難度可想而知。
知識青年施工隊人人獻計策。鄭育俊同莆田知青們設計出“人字二腳龍門吊”。用“螞蟻扛骨頭”的韌勁,一段一段把水泥槽在滑輪起吊中一寸一寸升高,起吊到25米多的高度后,再平穩地把水泥槽安放在水泥支柱上,然后嚴密校正,用水泥砂漿鑄牢。經過近半年的努力,一條東西走向的“渡槽巨龍”,終于騰空橫臥在洋背村和洋頭山上。當年試通水,達到通過流量0.8立方米/秒的設計。
這一特殊工程,入選《福建省大中型渡槽吊裝工程匯編》一書中。
作者:鄒善水
本文由專業的金屬絲網廠家"正辰公司"發布,若轉載請注明出處